东赢体育在政策和市场的支持下,充电桩作为“新基建”项目中重要的一环,无疑是迎来了“高光”时刻。各大城市的充电桩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街上的电动能源汽车也越来越多,充电桩产业所带动的市场似乎指日可待。
但是前几日,“新华视点”记者在安徽省淮南市发现,很多充电站的充电桩无法充电,有的无电源接入,有的甚至根本没安装配置充电模块,大量充电桩成“僵尸”。但这不是个例,在很多地方似乎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些地方重金投入建设充电站,却逐渐成为了摆设,这样的趋势并不适合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今年10月,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要补足目前充电桩存在的重大缺口问题。早在今年7月,按照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由中汽协组织开展的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正在推动汽车市场回暖,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一路高涨,但充电桩的困境却迟迟未解。
一边是政策的支持,一边又是充电桩匮乏的缺口,匮乏的市场却还存在“僵尸”充电桩的现象,这些背后的问题究竟如何解决?充电桩产业的未来在哪里?充电桩真的是一门难做的生意?
新能源车的“必需品”市面上有很多不同品牌、不同种类的充电桩产品,根据充电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慢充交流充电桩和快充直流充电桩两大类。
交流充电桩:又叫交流电动汽车充电桩,俗称“慢充”,分为壁挂式和落地式两种,具有占地面积小、安装方便等优点,适用家用。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即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充电机)提供交流电源的供电装置。交流充电桩只提供电力输出,没有充电功能,需连接车载充电机为电动汽车充电。
直流充电桩:也叫直流电动汽车充电站,俗称“快充”,它是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可以为非车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直流电源的供电装置。直流充电桩的输入电压采用三相四线Hz,输出为可调直流电,直接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充电。输出的电压和电流调整范围大,可以实现快充的要求。
慢充交流充电桩和快充直流充电桩两者的区别:交流充电桩需要借助车载充电机来充电,直流快速充电桩则不需要这个设备。二者在充电速度上差别较大,一辆纯电动汽车(普通电池容量)完全放电后通过交流充电桩充满需要8个小时,而通过直流快速充电桩仅需要2到3个小时。
充电桩“落地难”:不少车主购买新能源汽车后都遇到过充电桩进小区“落地难”的困境。私人充电桩审批流程复杂、业主担心充电桩出现火灾、雨天漏电等问题;另一方面,公共充电桩还存有损坏率高、充电时间长、利用率低等方面问题,小区物业需要长期投入对公共充电桩的管理,增加了社区管理成本。
出门充电难:目前社会上公共桩的占比仅为42%,效率较高的直流电充电桩占比不高,造成充电排队时间长、充电等待久的问题。
充电桩行业赚钱难充电桩行业本身产业链较短,整体可分为设备制造商、建设运营商和整体方案解决商三个环节。
设备制造商作为硬件供应端位于产业链上游,负责充电设备、配电设备的各种元器件生产。从直流桩的成本构成来看,充电机部分占据了成本的大头,而其中充电机最为核心IGBT部件主要依赖于进口,国产化替代正在缓慢进行中,这就造成直流充电桩成本高居不下的原因。除开IGBT部件以外,其他的硬件生产准入门槛并不高,产品并不存在显著的技术差异,行业内参与充电桩制造的上市公司均具有多年的直流充电相关技术。
作为产业链最核心的中游,负责充电桩的投建和运营,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从充电桩的选购、场地租金、输电扩容、运营管理再到后续零部件采购维修,这都都需要运营商有大量的资本支撑,而运营商想要从中获利主要取决于充电服务费、和充电桩的利用率。
而现在充电服务还受到地方政策的限制,现阶段全国平均充电服务费在0.5元-0.6元/度,提升空间不大;充电桩的利用率对于运营者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根据目前数据来看,我国公共充电桩行业功率平均利用率只有4%左右,其中充电桩铺设最多的是北京和上海,使用率也仅为1.8%、1.5%。
例如,运营商龙头特锐德旗下特来电六年累计投资接近60亿,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公司董事长于德翔在2019年才宣布特来电实现盈利。
整体方案解决商:对政策、资金依赖性大需要靠政策、资金来维持生计,盈利能力在多方掣肘之下,大部分整体方案解决商的日子似乎也不太好过。
充电桩产业市场的发展趋势目前看来,充电桩产业发展困难重重,但充电桩对于未来新能源车、电池等相关行业发展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新基建”的规划,2020年将计划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到2025年建设超过3.6万个充换电站,全国车桩比将达到1:1。有行业专家认为,充电桩市场未来会迎来八大发展趋势:
有待解决的难题有很多,充电桩产业的探索却没有停下脚步。目前,为缩短充电时间,业内已经开始研究布局将乘用车充电电压从500V升级到800V,单枪充电功率从60kW支持到350kW及以上的大功率直流充电技术。这也就意味着,一辆纯电动乘用车充满电的时间可以从1个小时左右缩短到10-15分钟,进一步接近燃油车的加油体验。
从技术层面来看,一个120kW的大功率直流充电桩,若使用15kW充电模块,需要8个并联,但若采用30kW充电模块,只需要4个并联。模块并联的数量越少,模块之间的均流和控制越稳定可靠,充电桩系统的集成度越高东赢体育,越有成本优势东赢体育。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在进行这方面的研发。
充电桩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式,将以聚集桩资源为基础,全力推进开放式智慧车联网平台建设,推动能源、交通、汽车、信息等跨行业合作共享,为电动汽车用户、政府、充电运营商东赢体育、出行服务商、汽车制造企业、电池生产企业等提供平台综合服务。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借着“新基建”的东风,充电桩正逐渐向大功率直流快充、统一核心零部件标准及多网融合等方向发展,且建设节奏迅速提升。在此背景下,充电设备配件如充电枪、充电模块也必将迎来技术升级,未来充电桩行业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阿里、华为入局,充电桩会是门好“生意”?随着“新基建”政策的号召,今年各行业都在加速入局充电桩行业。
3月6日,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与福建百城新能源合资成立新业务公司——上海快卜新能源,主营充电桩快充服务;
3月31日,蚂蚁金服全资子公司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入股简单充(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以33.33%的持股比例成为简单充第二大股东;
4月,华为面向新能源领域推出了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解决充电行业运营成本高、设备生命周期短的痛点。5月,华为又与特来电签署合作协议,推动桩联网建设和智能充电业务发展,要将充电桩打造为数据接口。
7月10日东赢体育,快电平台母公司能链集团获9亿元融资,中金资本作为领头,小米集团、蔚来资本作为跟头方现身其中。
在此之前,滴滴、高德从充电桩聚合的角度也在迅速切入到这个市场;特斯拉、蔚来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制造商,充电服务更是销量的一部分,已然进行了相关布局。
所以,从目前入场的巨头来看,可以大致分为新能源系和互联网系。尽管行业不同,但想要赚取利益的目的是相同的,谁都在盯着这块逐渐发酵的“大蛋糕”,前期势必会投入很多资金,但对于巨头们而言,亏一点点资金并不会构成多大的困难,手握大把的资金,短期的不盈利并不会影响他们持续长期的投入,因为对他们而言,补足自身的商业板块更加重要。
未来充电桩的发展或许对比共享单车要稳定许多,但一定会在巨头们竭力相争后尘埃落定,相争的激烈程度是否会像当初“快的”与“滴滴”的明场较量那般(实则是背后的阿里与腾讯两大巨头相争,最终两家的苦苦相争迎来了“快的”与“滴滴”的合并......),在充电桩市场这样的商业情节是否还会再度上演,尚未可知。
但是,有了资本的加速进场,充电桩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关键的下半场,下半场的王牌也从“资金”转变成“运营”,不论是打通产业链的车桩协同或是结合场景大数据进行多元化商业模式开发,都能成为这场行业洗牌的破局点。对于行业内的企业而言,当下阶段的洗牌和竞争或许是他们一战成名最好的机会。
充电桩本身产业链较短,但丝毫不影响充电桩带来的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就目前行业市场而言,新能源汽车与电池产业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两大产业。
电池产业作为充电桩衍生出的产业东赢体育,电池也是值得许多企业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国内新能源技术的输出者,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发布了自己的电池集成化技术。
宁德时代CTP(CellToPack)技术路线基于高镍三元锂架构,其核心是减少了模组数量,直接由多个大容量电芯组成标准化电池包,再灵活堆叠组成更大的电池模块,适应不同车款的储能需要。
2020年1-10月,宁德时代以19.8GWH的装机量,占比49.4%,稳居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第一名。TOP10企业合计装机占整体装机量的92.4%,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堪比电池市场的霸主。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与传统电池系统40%的体积效率相比,刀片电池的体积集成效率提升50%,使得搭载磷酸铁锂体系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达到600km以上。简单来说,刀片电池就是把三元锂改成了磷酸铁锂,增加了安全性,并通过提升能量密度的方式来解决原本续航的不足。此举对于比亚迪来说是一次革新,也是电池行业的创新。
在国外也有很多,LG化学电池、松下等都是知名的电池厂商,如韩国LG化学可以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是目前国际已销售电动汽车最为常见的电池。公司客户包括沃尔沃、大众、通用等13家全球知名车企,今年初还与特斯拉达成了供应合作,预计国产特斯拉也将搭载LG化学生产的电池。
另一方面,电池频频发生的自燃事件不断,电池的安全隐患问题还是最令人担忧。11月18日,就在通用汽车召回近7万辆Bolt电动车之后,现代也因Kona电动车一系列电池起火事件在韩国本土被起诉,而这两款电动车的电池都是由LG化学有限公司生产。不过随着各家企业的技术成熟,电池领域的发展还是会趋向于成熟。
当我们为各个环节担心的同时,各行业都在努力改善每一个漏洞和缺点!你对充电桩的发展还有什么看法?这个价值万亿的市场还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