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赢体育2023上半年,新能源赛道战火纷飞。年初,特斯拉率先降价,比亚迪、小鹏、问界、极氪等接连入局。战火很快烧到了燃油车市场,东风、大众都加入了价格混战当中。销量和市场成为重中之重,特斯拉酝酿推出低价车型,预计年产400万辆,以收割更广阔的市场,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今年卖300万辆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新势力们你追我赶,曾经的蔚小理是难兄难弟,惺惺相惜,如今理想一骑绝尘,三兄弟分崩离析。传统车企发力狂奔,埃安默默把月销量卖到4.5万辆,腾势凭一款D9成功复活,并问鼎MPV销量冠军。对手云集,赛道拥挤,竞争的高压让车企们贴身肉搏,甚至撕破了脸——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长城汽车公开举报比亚迪,掀翻了对方的油箱。
对所有车企而言,竞争格局瞬息万变,半年足以发生一次大洗牌。2023,行程已过半,每人Auto与多位汽车行业专家、车企以及上下游供应链的资深人士聊了聊,2023下半年,新能源赛道会卷出什么新花样。
在他们看来,接下来的半年,这幅卷生卷死的局面依旧会持续下去。新势力的概念将逐渐消解,所有车企都将处在相同的水位线上,接受同一片海域的考验。就像汽车博主常岩所言,大家对比长城蓝山和理想L8时,考量的是全盘素质,“不会因为你是理想,我就可以不在意底盘,你是长城,我就可以不在意智能化”。
在不同的细分领域,火力分布与战势走向也各不相同。有的车企积极降本增效,保利润,有的专注扩大市占率。有车企放弃了短期看不到收益的自动驾驶业务,有的仍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领域深度布局。新势力进军海外市场,合资、外资车企积极向本土化转型,比如将车型研发交给中国研发团队去完成。
回望上半年,宝沃注销生产资质、雷丁申请破产、爱驰遭2000员工集体讨薪……一个又一个玩家在这场马拉松里停下脚步。每一个身处其中的汽车人都真切感知到,淘汰赛已经开始了。
经历了上半年的震荡,价格战其实还在持续,但相比年初那一波降价潮,新的价格战隐秘、且常态化。比如好多车企不愿意先发布车型,等友商发布之后,再来个后手。所有车企都怕把价格定高了,丧失竞争力。就连比亚迪也在变相降价,比如推出王朝系列的各种冠军版车型,悄悄增配。
一场场价格战打下来,市场里的车型越来越多。这两年,车企的开发周期明显缩短,从前是三年开发一款新车,两年一大改,一年一小改,如今几个月就能出一版改款车型,甚至是一款新车。有些车企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疯狂推出新车,业内专家都不一定记得住那么多车型,消费者更记不住。
回想2019年,大家最热衷于讨论的线你买谁?这个话题可以持续讨论一年。但现在,一款车刚刚发布亮相,风头可能很快就被对手抢走。能撑起一家车企、书写销量神话的神车、单品爆款很难再出现了。曾经的神车长城哈弗H6已跌落神坛东赢体育,五菱宏光MINIEV,也遇到了销量危机。
前不久国家层面宣布,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期四年到2027年,以及很多地区在推进新能源车下乡。因此,宏观来看,整个行业的销量是没有问题的。中汽协和多家券商预测今年新能源车销量在900万辆左右,问题在于,这么大的市场,这些车企要怎么分。
过去很多年,不少车企是在一个细分赛道里成长起来的。比如理想切入的领域是插混加40-50万的价格带,在这个领域,理想一度没有对手,理想ONE才得以成为爆款。今年情况已大不相同,目前已经发布的产品里,有不少是插混车型,比如比亚迪出了DM-i冠军版,长城推出枭龙、蓝山,吉利有银河,大家都涌入了插混的地盘。在40-50万价格带,也有BBA、腾势等新玩家。可以说,每个细分领域里都人满为患。
竞争日益加剧,行业加速变化,衡量大盘已经演变为以半年为单位,而不再是一年、两年。比如在短短半年时间里,理想月销量突破2.8万辆,6月销量破3万已志在必得,并且一季度已实现盈利,把蔚来和小鹏远远甩在身后。仅在半年前,蔚小理还是同一战壕里的难兄难弟,变化之快,只在半年间。
小鹏前期的主流产品在特斯拉和比亚迪的核心价格带内,本身就卷,对智能化的投入还没有显现出效果,再加上G9发布时混乱的配置,产品策略层面的问题和内部管理的弊病,小鹏的下半年会非常难熬。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全村的希望”G6,如果G6上市表现好,小鹏可以喘一口气,一旦没有达到预期,对小鹏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
蔚来处在产品的断层期,再加上本身注重服务,布局换电,这些业务属于重资产,如果销量一直上不去,现金流和利润都很危险。蔚来布局手机,我认为更多是在考虑资本运作层面,想着怎么跟投资者讲故事,但在目前极度内卷的环境下,大家都真刀真枪地打,消费者只看产品到底行不行。年初蔚来创始人李斌说,如果接下来月销量还是只有1万辆,“我和力洪(蔚来总裁)都要找工作了”,如今来看,留给蔚来的时间不多了。
预计理想会在接下来的半年重点向纯电发力,并向不同价格区间延伸,扩大自己的赛道,不再单纯吃一小块市场。
回到2021年,那时自动驾驶行业掀起一场军备竞赛,大家拼命地做加法,比拼传感器、比拼算力预埋,今天我们重新去看这一切,会发现堆料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价值产出,反而让用户背付了巨大的成本。后果是,用户发现价格与价值不成正比,用脚投票,L2+高级辅助驾驶产品遇冷。
本质上讲,并不是高级辅助驾驶没前景,而是当前产品的用户体验相对于成本来说不划算,导致整个行业在智能驾驶、尤其是高阶智能驾驶上预期落空,很多主机厂开始在这方面降本,短期看,高性价比、满足基本需求的L2智驾产品会更受欢迎,将逐渐走向标配。在整车降价潮的压力带动下,全行业降本增效,这一转向显得更加明显。
现在,很少有主机厂再提算力预埋这个概念,都是说经济适用,能省一分是一分。比如,过去主机厂能接受的控制器成本为1万元以上,今天就是腰斩。传感器也是如此,我们曾经看到主流L2+方案配超过11个摄像头,现在变成7个,或者把侧视摄像头和环视摄像头合并起来,用一颗摄像头去实现原本的功能。也会出现用4D毫米波雷达替代激光雷达的技术方案。
在自动驾驶领域,“摄像头+多传感器+高精地图”,一直是主机厂选择的主流技术路线,其中高精地图成本非常高。今年,很多车企会寻找成本更低的辅助驾驶方案,比如华为发布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2.0、小马智行量产的辅助驾驶,都不再依赖高精地图;理想、小鹏也在尝试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地平线也会在今年推出不依赖高精地图的高阶辅助驾驶方案,完全基于计算机视觉感知实时定位,对周围环境实时测绘。
这样的趋势可能会形成一种非常恐怖的死亡螺旋,用户不买单-降成本-体验更差-用户更不买单。所以,现在整个智能驾驶行业非常艰难,新能源行业混战、内卷,让自动驾驶提前陷入价格战的泥潭,这很危险。
不过也有乐观的一面。车主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时间,当智能驾驶让车主腾出时间,可以做其他事情,我们就解锁了一个新的市场,你会发现车里面装冰箱、彩电、大沙发、VR等,这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都会成立。
其实,业内正在呈现出两极分化,仍然有许多玩家愿意投入其中,只是投入的方向变化了。行业也有回归理性的趋势。2022年地平线迎来一波大爆发,车企客户数量超过了20家,产业链合作伙伴数量超过了100家,今年我们看到,大家追求的不是盲目扩张硬件数量,而是提升智能驾驶性能。
大家不断地想要提升MPI(智能驾驶系统平均介入里程),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比如我们能不能把MPI值最终提升到10万公里,以及能不能让ODD(自动驾驶设计运行范围)从高速公路扩展到城区99%的道路,通勤效率比人快10%。这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背后需要软硬件结合,在算力、模型规模、算法、数据、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推进,并且需要行业开放协作,达到生态共赢。
大约四年前,我们注意到整个产业都在喊全栈自研,呼吁车企要掌握自己的“灵魂”,觉得如果不自研自动驾驶就生存不下去了。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开始讲全栈可控,并非你要喝一杯牛奶,就要养一头奶牛,是去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经营效率,协作式创新。从自研到可控,是自动驾驶行业从喧嚣浮躁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任何产业的一般规律。
2023下半年,我会比较关注主机厂城市NOA的表现。一个普通的中国车主,他90%的时间都在城市里面驾驶,至少70%的里程发生在城市道路。如果不能把城市NOA的问题解决,向消费者输出的价值创造感是非常弱的。尤其在MPI环节,在高速路上这个数值还没有超过1000公里,在城区连100公里都不到。试想一下,如果每隔几十公里就需要用户接管一次,几次过后消费者就会失去耐心,远未到性能价值跃迁的阶段。
总体来看,如果说去年是裂变的话,今年就是巨变。整个智能驾驶行业处于最艰难的途中跑阶段,前景光明,但智能驾驶行业还没有迎来自己的iPhone时刻,每一天都在泥淖中前行东赢体育,看上去好像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其实充满了焦虑与挑战。
技术革命或许会带领产业转折,也会带来新一轮洗牌,在这个时候,每个玩家都不得不面临残酷的淘汰赛,以及生与死的拷问。
今年的经济环境很复杂,一边担心通胀,一边通缩预期,市场的消费力并没有我们预期的那样快速、有力地回升。疫情期间比亚迪销量翻倍式增长,从两位数变成三位数,但到了今年,我们反而发现,要延续这样的增长是有挑战的。今年1-5月,比亚迪累计销量为100.25万辆,距离年销300万辆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比亚迪在不断调整打法。车企之间的竞争也从没有像今天这么激烈,一些车企的规划和策略如果没有到位,会在突然之间感到失速和落差,在广汽埃安连续三个月销量突破4万辆的背景下,有几家新势力已经掉队,市场明显分化了。
现在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汽车行业跟其他行业不同,想活下去必须得走量,一款车的前期研发成本至少在10亿以上,没有销量规模,成本就摊不下去。对车企来说,最重要的是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所以很多车企的策略是先不考虑利润,优先保市占率。其实反过来说,有了销量规模,利润也就来了。比如,比亚迪从前的销量徘徊在四五十万辆左右,汽车板块一直就没赚多少钱,去年达到186万辆之后,汽车业务就盈利了。同样东赢体育,我们也能看到今年长城在市占率上的决心,去年甚至包括今年上半年,长城还有些摇摆,销量好的时候说要市场份额,销量不好的时候说要保利润。3月底,长城高管在2022年业绩会上表示,以前考虑利润,现在彻底转到市占率上。
专注市占率,这是很多传统车企的重点战略,他们意识到,必须要抢占新能源领域,因为燃油车的市场销量在加速下滑,如果不开拓新能源赛道,未来的业绩肯定继续往下掉。
5月末,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公布了一个数据,汽车行业利润率3.9%,低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4.9%的平均水平,也是近六年来的最低水平。财力不够雄厚,没有母公司撑腰的新势力,便更看重利润率和现金流,加快融资补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车企在降本增效,比如提高对上下游供应链的控制能力。有供应商反馈,年降的幅度增加了。一般来说主机厂跟供应商签订三年合同,会约定供应商的报价每年降3%,今年的年降增加到5%,甚至是10%。
能自己造电池的自己造,比如比亚迪,没有实力造电池,或者入局晚了,就选择投资或控股一家电池企业。比如蔚小理投了电池企业欣旺达,蔚来、广汽等也在自研动力电池。
2023下半年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主机厂将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这两个层面继续内卷。
很多主机厂在自研自动驾驶。比如前两年,比亚迪还在走传统开发模式,做智能驾驶系统,即找大型的自动驾驶供应商,自己做项目管控。如今他们调整了战略,开始组建研发团队,自研自动驾驶系统。
除了比亚迪,长城、长安、飞凡等品牌也在自研自动驾驶,所以有人在讲重塑“零整关系”(整车与零部件的关系),也就是说主机厂和零部件厂商的关系要重塑,特别是在智能化领域,今年尤其明显东赢体育。
为了加速智能化进展,车企也在调整内部规则。比如有些车企招人时不会考虑超过35岁的候选人,但如果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方面的高级人才,限制条件会适当放宽。内部员工推荐智能化相关的热门岗位人选,如果成功入职,可以拿到丰厚的激励。为了抢人才,车企甚至远赴美国,前段时间理想就去硅谷抢人了。
就是依靠大疆,因为五菱自己的品牌溢价没有那么高,可能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自研。
之前,一些起步较早的厂商,在智能驾驶方面投入较高,配置了大算力的芯片和高级传感器,随着竞争加剧,甲方对于成本的敏感度在提升,逐步开始出现千元级的L2/L2+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整体来看,中国车企在智能座舱领域,打造的生态丰富度方面已经算是世界领先了。部分传统车企打造的电动汽车,当你坐进座舱里,会感到这是上一个十年的车。因此,我们能看到,外资车企正在加速靠拢。比如,大众在合肥设立了研发中心,招聘中国人才推进智能化。外资车企给予中国研发团队的一些新的授权,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到今天,大家卷过里程、卷过价格、卷过配置,能卷的已经卷完了,唯一能体现出差距的,就是智能化。如果是10万以下的车,消费者对智能化可能没那么在乎,但如果是更贵一些的车,高阶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就能很好地体现出价值差异化。
换句话讲东赢体育,你既要活过今天,也要活到明天、后天,那么在智能化方面就不能放弃。
我所在的公司是服务国内多家车企的芯片供应商,我们自己研发芯片,也帮助车企与其它芯片供应商联系、合作。从今年年初开始,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趋势是,一些车载芯片由进口换成了国产。
不过目前来看,在新能源行业芯片的国产化主要集中在低端芯片,比如汽车的雨刷、车窗、遥控器、尾灯等,更高级的车身控制系统、驾驶系统,目前还很难实现国产替代。第一是没有成熟的技术,另一方面,也缺少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这个趋势与国家政策风向有关系。上汽、广汽开始主动地大批量采购国产芯片,他们要顺应政策趋势作出表率。不过面对国产芯片,车企都比较谨慎。以前采购芯片有一整套流程,芯片买回去就直接用,现在换成国产的,车企采购时会反复审核供应商或者代理商的资质与实力,芯片买回去也要先进行一系列测试,再投入使用。
我们公司对接的新能源车企比较多,能明显发现另一个趋势,在车身控制系统、智能辅助驾驶、信息娱乐等领域,芯片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并且以20%的增长率在不断扩大。
智能辅助驾驶环节最明显。之前传感控制的系统芯片需求量大,辅助驾驶相关的芯片需求少,比起前者几乎可以说是九牛一毛,但现在辅助驾驶可以与某些车身控制芯片的需求量相提并论。一些车企使用好的辅助驾驶芯片,发现性能提升不少,市场反馈普遍不错,那么很有可能这颗芯片从无人问津,会变得有大批量客户涌进来抢购,在短短几天里就会供不应求,单价从100元猛涨至1000-3000元都有可能。
这样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振奋。以前中国消费者对智能辅助驾驶不信任、不认可,这一领域的芯片产品不多,客户也很少。现在寻料的人越来越多,有些车企即使旗下车型没有用到辅助驾驶芯片,也会购买芯片回去测试、研究。可以说,芯片行业火起来了。我们公司也会根据市场行情囤积相关的芯片。